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清风文苑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派驻监督如何从“供给侧”发力?
时间:2017年06月20日

派驻监督如何从“供给侧”发力?

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纪委派驻监督面对纪律的刚性约束与驻在部门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从“供给侧”发力,提高“供给”质量,落实职责要求,增强监督效果,发挥专责作用。 

  一、派驻监督承载的“需求”强烈 

  1.全面从严治党布局要求。派驻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重要改革举措、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工作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寄予厚望。推进纪委派驻机构改革,既是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安排的现实要求,更是各级纪委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2.部门事业健康发展需要。作为“被监督”的驻在部门,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履职能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促进事业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督者,与其一起“清理污垢”“打扫灰尘”“挤出脓包”“铲除污染源”,让“庭院”更加干净、让“肌体”更加健康。 

  3.监督对象现实迫切需求。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如何适应监督、在监督下开展工作都有着很强的共识,但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完备的党章党规党纪体系,有的时候无法准确把握精神、掌握尺度。派驻监督的到来,能够及时答疑解惑、宣纪释规、明纪强纪;“探头”作用充分发挥,让利剑高悬,防止小错酿大祸、小贪变巨腐,正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 

  4.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望。反腐深得民心,基础在民众有获得感。西方国家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经验,即是把执行层面的腐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腐败对民众的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派驻监督着力纠正窗口单位特别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庸懒散、蛮横硬等不正之风寄予厚望。推动派驻监督,切实整治和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是民心所向、民声所指。 

  二、派驻监督“供给”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 

  1.领导干部监督存有盲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自我监督缺位,自认为觉悟高、能力强、自控力好,不需要监督;有的权力观错位,觉得监督是禁锢,怕失去权力;有的一听到监督就反感,认为监督是不信任,不愿意接受监督。 

  2.派驻纪检组担当不足。纪检组虽然统一收编,明确纪委身份,但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虽然是纪检干部,但毕竟“在一口锅里吃饭”,把握角色不准,开展工作束缚手脚。特别是对职级较高、身份敏感的领导一定程度上抹不开情面,顾虑重重,当监督“一把手”时,更是感到处处有压力。 

  3.获取信息渠道被动单一。知情是实施有效监督的前提,但派驻监督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没有形成双向互通。特别是有时驻在部门被动提供信息,容易造成派驻纪检组掌握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利于开展全方位的监督。参加会议是派驻纪检组知情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有的部门采取临时通知、传阅代会等方式规避监督,造成监督者的“被动监督”“滞后监督”。 

  4.具体监督措施创新不足。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派驻监督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措施,导致监督措施缺乏实效,不能引起党员干部共鸣,有时甚至产生消极应付心态。比如,在纪律教育问题上,有时过分重视参与人数,忽视不同职级、不同年龄间的差异性;有的方式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及时跟进形势任务的变化,缺乏吸引力,难以入脑入心。 

  5.八小时之外监督仍是盲区。领导干部的权力并不会因为八小时之外而“下班”,党员干部身份也不会因为八小时之外而“隐身”。当“权力加班”遇上“监督盲点”,容易诱发贪腐“高发时段”。派驻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栋楼里办公,一口锅里吃饭”“常驻不走的巡视组”的作用,但这样的监督也多是八小时之内,而对于八小时之外的监督不同程度存在鞭长莫及、束手无策等问题。 

  三、派驻监督“供给侧”发力对策建议 

  1.去形式主义,求实绩实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经常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吃透上级精神,摸清“责任田”现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重返。具体工作中,文不在长,会不在多,发文、开会、讲话贵在分析到位、措施精准、分工明确、督查及时,做到问题讲得准、漏洞堵得住、措施提得实、任务拎得清、时间掐得严。要戒除照搬照抄、简单贯彻、虎头蛇尾,做样子、走场子、秀面子等形式主义作派,说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2.去好人主义,敢担当作为。派驻纪检组要层层设防,时时提醒,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做严管厚爱、治病救人的“好人”;对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坚决做到横刀立马、针锋相对、随见随纠,杜绝差不多就行、“就坡下驴”、得过且过的“好人主义”。同时,要激发党员干部担当精神,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全面、不到位,搞选择性执行等“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要坚决问责。 

  3.去大案主义,抓日常监督。派驻监督要提升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意识,不能只盯大案要案,不注重及时提醒、红脸出汗,要见微知著,从点滴抓起,从具体问题管起,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要坦诚相见、开诚布公,让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让党员干部习惯于在相互提醒和督促中进步。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劲头、铁杵磨针的功夫,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见常态、见长效。 

  4.去立案主义,夯作风建设。长期以来,派驻监督习惯于收集线索、发现问题,进而立案开展纪律审查。一旦没有举报、没了线索、鲜有问题时,就如同丧失了监督航船“压舱石”,丢掉了执纪“定海针”,工作失去重心,业务无从下手。没有线索不代表没有问题,没有立案不代表没有监督,违法必先破纪,破纪始于作风不实。要跟进中央纪委持续推进“三转”的步伐,着力摒弃立案主义,坚持从作风建设这一源头抓起、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防止“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将“四风”等问题消灭于胚芽期、铲除于萌芽时。 

  5.去保守主义,补工作短板。派驻监督要跳出惯性思维、走出固步自封、摒弃保守主义、融入多元时代,必须补足制度、创新、开放、共享的工作短板,真正当好纪律的“卫道士”、“森林”的“啄木鸟”、改革的“清道夫”、群众的“知心人”。 

  一是补足制度短板,强化“责任感”。从制度层面上厘清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边界,区分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责任的具体内容,畅通信息获取渠道,扎紧权力笼子,建立责任清单,确保各司其职。同时还应理顺与派出机关、派出纪工委的关系,确保派驻工作环境宽松和谐。 

  二是补足创新短板,增加“体验感”。监督同样需要创新驱动,“瞪大眼睛”“拉长耳朵”“攥紧拳头”“延伸触角”开展党内监督,每一点都能装上创新的翅膀。发挥“互联网+监督”作用,探索“互联网+谈心谈话”“互联网+廉政教育”“互联网+举报”等,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主动发声,增强工作透明度。用活“党建+监督”手段,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我的政治生日”“专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和政治家访等活动,以党建促纪律建设。 

  三是补足开放短板,增强“参与感”。派驻监督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要对外开放、广泛联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打造开放监督、协调左右、沟通四方、全员参与的综合监督体系,找出文件中难看出的问题,发现会议上难寻觅的线索。积极拓宽发现问题线索渠道,主动出击寻找问题;探索建立“廉情民意监测点”,让群众参与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参与感。 

  四要补足共享短板,提升“获得感”。共享身边典型案例忏悔录,积极推广“三会一书两公开”警示教育新模式,让党员干部对违反党规党纪有如芒刺背的切身体会。要重点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让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过程,亲历反腐实践,直接感受身边的反腐成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中共鹰潭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鹰潭市监察委员会 备案许可证编号:赣ICP备05005847号
地址:江西省鹰潭市梅园新区府前路1号   联系电话:(0701)6440725 6440950
E_mail:sjwxjyjs@163.com  维护:sjwxjyjs@163.com 建议使用1280*800分辨率